close
北楊手工豆腐制作工藝 人間有味是清歡
十一月中旬,難得霧霾散去的好天氣,天空湛藍,陽光溫熱,在去臨渭區北楊村的路上,想起鮮、嫩、細、滑的北楊手工豆腐,腦子裡竟然蹦出蘇軾的《浣溪沙》:細雨斜風作曉寒,淡煙疏柳媚晴灘。入淮清洛漸漫漫。雪沫乳花浮午盞,蓼茸蒿筍試春盤。人間有味是清歡。
何謂“清歡”?我猜想大概蘇軾筆下的意境是,遠離喧囂的城市,官場的爭鬥,忘卻名利欲望,走進山林,感受農傢素樸的清茶淡飯。而眼前,碧藍如洗的天空,黃橙橙的落葉,紅墻白瓦、溢滿豆香味的農傢小院,樸實敦厚的楊五夫妻,晶瑩如玉的豆腐,一定也算得上“清歡”。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城裡人專門驅車趕來,等幾十分鐘就為瞭那一口濃厚醇香的豆腐腦,更有食客說:“沒吃過北楊的豆腐,就感覺好像從來沒去過北楊。”
楊五全名叫楊煥房,是北楊手工豆腐制作技藝的傳承人,說起自傢豆腐的特色,楊五拍著胸脯道:“咱這豆腐跟一般機器制作的不同,全程都是手工制作的,比味道、比口感、比細度,一般機器制作的豆腐肯定趕不上,這豆腐一點都不愁銷量。一般情況下,我們就要做三鍋到五鍋,春節最少不低於十五鍋,每年都要用兩噸到三噸黃豆。”
北楊豆腐以‘嫩、白、筋’著稱,細嫩、綿軟、筋道,香醇自然、濃鬱綿長,用小勺輕輕舀起一塊嫩白的豆腐,在口中細細品嘗,豆子濃厚的醇香與其油煙分離機溫潤的細膩廚房油煙處理相得益彰,感受著它沿著舌尖,緩緩滑入口中的嫩滑,想起明代蘇平的《贊豆腐》:“傳得淮南術最佳,皮膚褪盡見精華。一輪磨上流瓊液,百沸湯中滾雪花。瓦缸浸來蟾有影,金刀剖破玉無瑕。個中滋味誰知得,多在僧傢與道傢。”
說起淮南術,就不得不提到豆腐的歷史淵源,傳說是由我國西漢時期的煉丹專傢漢高祖劉邦的孫子,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淮南王劉安發明的。
據傳,劉安雅好道學,欲求長生不老之術,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,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、李尚、田由、雷波、伍波、晉昌、毛被、左昊八人,號稱“八公”。劉安幽八公相伴,登北山而造爐,煉仙丹以求壽。他們取山中“珍珠”“大泉”“馬跑”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,又以豆汁培育丹苗,不料煉丹不成,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、白白嫩嫩的東西。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,竟然美味可口,於是取名“豆腐”。
但至今發現最早的有關豆腐的記述出自五代末年至宋初時期,當時一位名叫陶谷的士大夫寫瞭本《清異錄》,說自己在青陽(今屬安徽蕪湖道)做縣丞時,“潔己勤民,日食豆腐數個,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。”
其實,豆腐不管是漢代就有瞭,還是到五代才有,對於我們這些仰賴先民的智慧可以自由享用豆腐的普通人來說,影響不大。我們可以繼續吃各種各樣的煎豆腐、炒豆腐、東坡豆腐、麻婆豆腐,而不用靠嚼食煮熟的大豆粒充饑。
宋明以後,豆腐文化廣為流傳,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善食豆腐,元佑二年至元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間,曾親自動手制作東坡豆腐。南宋詩人陸遊也在自編《渭南文集》中記載瞭豆腐菜的烹調。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關於康熙皇帝與豆腐的一段記載。時值康熙南巡蘇州,皇帝新賜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,而是頗具人情味、鄉土氣的豆腐。
說到北楊手工豆腐,並不是北楊土生土長的,而是從山西傳入的。相傳大約六百多年前,以磨豆腐為生的楊氏先祖被北楊村清幽的環境與豐沛的水源所吸引,才停止瞭遷徙的腳步,這裡唾手可得的水源、清冽甘泉的水質與他們精到的技藝相結合,使得北楊豆腐聲名鵲起。據《渭南縣志》記載,清代中後期,北楊村的豆腐坊已經聞明遐邇,上世紀初期,北楊村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農戶靠磨豆腐為業,改革開放以後,北楊村幾乎傢傢都做起瞭豆腐,這裡也就成瞭遠近聞名的“豆腐村”。有很長一段時間,北楊豆腐的醇香與別具特色的叫賣聲傳遍瞭藍田、蒲城、大荔、華州等周邊縣區。
如此醇香的豆腐是怎麼制作出來的?這個話題讓楊五來瞭勁,他掰著手指算著豆腐的制作工序:“別看這麼小的一塊豆腐,我們做起來並不容易,選材、泡豆、磨豆腐、剎泡、扭豆腐、熬漿、點豆腐、上豆腐,這八個制作工序一個也不能馬虎,哪一個環節出瞭問題,做出來的豆腐都不好吃。在選材上我們一般都選的是產自黃河岸邊、渭河兩岸的秦豆,這種豆子適合我們這兒的水質,磨豆腐以前用的是石磨,現在換成瞭打漿機,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和石磨是一樣的,這是制作中唯一使用的一個機器,其餘的幾個程序都是我們手工完成的。另外熬漿也是個技術活,我們北楊以前有一句話,柴草火、大鐵鍋,三滾揚漿,現在大傢基本都用煤油爐子熬漿瞭,我還是堅持這種老辦法,柴火熬不容易焦,這樣一來漿的味道好,不苦,煤火那個火不均勻,還容易鍋底翻起來。點豆腐也是我們的特色,一般北方的豆腐都用的是鹽鹵,質地就偏硬。我們用的是石膏,所以口感就比較細比較軟。”
在外人聽來這麼繁雜的程序,楊五和妻子已經堅持瞭幾十年。“其實,這些工序慢慢熟悉都會掌握,最難的是制作豆腐時的心態,一定要心平氣和,要沉穩,要把全部心思都放在這個上,這樣豆腐才能好吃。你說,那麼多人大老遠跑來瞭,咱讓人傢吃的東西跟城裡早餐店賣的豆漿、豆腐腦一樣,咱心裡肯定過意不去。再說,咱在渭南賣瞭這麼多年豆腐,已經有好多回頭客瞭。咱這品質必須有保障啊!”楊五的妻子說,這就是他們堅守的動力,總而言之一句話,不能讓食客們失望。
在添加劑盛行的當今時代,我們見慣瞭色彩斑斕的美食,聞慣瞭各類調料的味道,看到北楊手工豆腐,聞到醇厚濃鬱的豆子香氣,免不瞭想起“天然去雕飾,清水出芙蓉”這樣的句子,畢竟這小小的豆腐背後飽含制作者的一片真心,他們堅守的不隻是豆腐的制作技藝,更是食品加工者的職業道德和良心,由此,就不難理解,為什麼那麼多人趨之若鶩瞭,畢竟不是每種食品都能帶給食客們這種“清淡的歡愉”。
編輯:王軍江
3 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4_116x86_0.jpg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4_980x1200_0.jpg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923.htm 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5_116x86_0.jpg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5_980x1200_0.jpg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923_1.htm 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6_116x86_0.jpg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6_980x1200_0.jpg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923_2.htm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510.htm http://img1.gtimg.com/xian/pics/hv1/204/241/2250/146367909.jpg020171119020923 P "_blank" href="http://xian.qq.com/dc_column_article/TagsList.htm?tags=%E8%B1%86%E8%85%90">豆腐
營業用抽油煙機512F59CA568BB2D0
十一月中旬,難得霧霾散去的好天氣,天空湛藍,陽光溫熱,在去臨渭區北楊村的路上,想起鮮、嫩、細、滑的北楊手工豆腐,腦子裡竟然蹦出蘇軾的《浣溪沙》:細雨斜風作曉寒,淡煙疏柳媚晴灘。入淮清洛漸漫漫。雪沫乳花浮午盞,蓼茸蒿筍試春盤。人間有味是清歡。
何謂“清歡”?我猜想大概蘇軾筆下的意境是,遠離喧囂的城市,官場的爭鬥,忘卻名利欲望,走進山林,感受農傢素樸的清茶淡飯。而眼前,碧藍如洗的天空,黃橙橙的落葉,紅墻白瓦、溢滿豆香味的農傢小院,樸實敦厚的楊五夫妻,晶瑩如玉的豆腐,一定也算得上“清歡”。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城裡人專門驅車趕來,等幾十分鐘就為瞭那一口濃厚醇香的豆腐腦,更有食客說:“沒吃過北楊的豆腐,就感覺好像從來沒去過北楊。”
楊五全名叫楊煥房,是北楊手工豆腐制作技藝的傳承人,說起自傢豆腐的特色,楊五拍著胸脯道:“咱這豆腐跟一般機器制作的不同,全程都是手工制作的,比味道、比口感、比細度,一般機器制作的豆腐肯定趕不上,這豆腐一點都不愁銷量。一般情況下,我們就要做三鍋到五鍋,春節最少不低於十五鍋,每年都要用兩噸到三噸黃豆。”
北楊豆腐以‘嫩、白、筋’著稱,細嫩、綿軟、筋道,香醇自然、濃鬱綿長,用小勺輕輕舀起一塊嫩白的豆腐,在口中細細品嘗,豆子濃厚的醇香與其油煙分離機溫潤的細膩廚房油煙處理相得益彰,感受著它沿著舌尖,緩緩滑入口中的嫩滑,想起明代蘇平的《贊豆腐》:“傳得淮南術最佳,皮膚褪盡見精華。一輪磨上流瓊液,百沸湯中滾雪花。瓦缸浸來蟾有影,金刀剖破玉無瑕。個中滋味誰知得,多在僧傢與道傢。”
說起淮南術,就不得不提到豆腐的歷史淵源,傳說是由我國西漢時期的煉丹專傢漢高祖劉邦的孫子,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淮南王劉安發明的。
據傳,劉安雅好道學,欲求長生不老之術,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,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、李尚、田由、雷波、伍波、晉昌、毛被、左昊八人,號稱“八公”。劉安幽八公相伴,登北山而造爐,煉仙丹以求壽。他們取山中“珍珠”“大泉”“馬跑”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,又以豆汁培育丹苗,不料煉丹不成,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、白白嫩嫩的東西。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,竟然美味可口,於是取名“豆腐”。
但至今發現最早的有關豆腐的記述出自五代末年至宋初時期,當時一位名叫陶谷的士大夫寫瞭本《清異錄》,說自己在青陽(今屬安徽蕪湖道)做縣丞時,“潔己勤民,日食豆腐數個,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。”
其實,豆腐不管是漢代就有瞭,還是到五代才有,對於我們這些仰賴先民的智慧可以自由享用豆腐的普通人來說,影響不大。我們可以繼續吃各種各樣的煎豆腐、炒豆腐、東坡豆腐、麻婆豆腐,而不用靠嚼食煮熟的大豆粒充饑。
宋明以後,豆腐文化廣為流傳,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善食豆腐,元佑二年至元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間,曾親自動手制作東坡豆腐。南宋詩人陸遊也在自編《渭南文集》中記載瞭豆腐菜的烹調。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關於康熙皇帝與豆腐的一段記載。時值康熙南巡蘇州,皇帝新賜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,而是頗具人情味、鄉土氣的豆腐。
說到北楊手工豆腐,並不是北楊土生土長的,而是從山西傳入的。相傳大約六百多年前,以磨豆腐為生的楊氏先祖被北楊村清幽的環境與豐沛的水源所吸引,才停止瞭遷徙的腳步,這裡唾手可得的水源、清冽甘泉的水質與他們精到的技藝相結合,使得北楊豆腐聲名鵲起。據《渭南縣志》記載,清代中後期,北楊村的豆腐坊已經聞明遐邇,上世紀初期,北楊村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農戶靠磨豆腐為業,改革開放以後,北楊村幾乎傢傢都做起瞭豆腐,這裡也就成瞭遠近聞名的“豆腐村”。有很長一段時間,北楊豆腐的醇香與別具特色的叫賣聲傳遍瞭藍田、蒲城、大荔、華州等周邊縣區。
如此醇香的豆腐是怎麼制作出來的?這個話題讓楊五來瞭勁,他掰著手指算著豆腐的制作工序:“別看這麼小的一塊豆腐,我們做起來並不容易,選材、泡豆、磨豆腐、剎泡、扭豆腐、熬漿、點豆腐、上豆腐,這八個制作工序一個也不能馬虎,哪一個環節出瞭問題,做出來的豆腐都不好吃。在選材上我們一般都選的是產自黃河岸邊、渭河兩岸的秦豆,這種豆子適合我們這兒的水質,磨豆腐以前用的是石磨,現在換成瞭打漿機,但是它的工作原理和石磨是一樣的,這是制作中唯一使用的一個機器,其餘的幾個程序都是我們手工完成的。另外熬漿也是個技術活,我們北楊以前有一句話,柴草火、大鐵鍋,三滾揚漿,現在大傢基本都用煤油爐子熬漿瞭,我還是堅持這種老辦法,柴火熬不容易焦,這樣一來漿的味道好,不苦,煤火那個火不均勻,還容易鍋底翻起來。點豆腐也是我們的特色,一般北方的豆腐都用的是鹽鹵,質地就偏硬。我們用的是石膏,所以口感就比較細比較軟。”
在外人聽來這麼繁雜的程序,楊五和妻子已經堅持瞭幾十年。“其實,這些工序慢慢熟悉都會掌握,最難的是制作豆腐時的心態,一定要心平氣和,要沉穩,要把全部心思都放在這個上,這樣豆腐才能好吃。你說,那麼多人大老遠跑來瞭,咱讓人傢吃的東西跟城裡早餐店賣的豆漿、豆腐腦一樣,咱心裡肯定過意不去。再說,咱在渭南賣瞭這麼多年豆腐,已經有好多回頭客瞭。咱這品質必須有保障啊!”楊五的妻子說,這就是他們堅守的動力,總而言之一句話,不能讓食客們失望。
在添加劑盛行的當今時代,我們見慣瞭色彩斑斕的美食,聞慣瞭各類調料的味道,看到北楊手工豆腐,聞到醇厚濃鬱的豆子香氣,免不瞭想起“天然去雕飾,清水出芙蓉”這樣的句子,畢竟這小小的豆腐背後飽含制作者的一片真心,他們堅守的不隻是豆腐的制作技藝,更是食品加工者的職業道德和良心,由此,就不難理解,為什麼那麼多人趨之若鶩瞭,畢竟不是每種食品都能帶給食客們這種“清淡的歡愉”。
編輯:王軍江
3 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4_116x86_0.jpg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4_980x1200_0.jpg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923.htm 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5_116x86_0.jpg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5_980x1200_0.jpg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923_1.htm 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6_116x86_0.jpghttp://img1.gtimg.com/20/2073/207326/20732686_980x1200_0.jpg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923_2.htmhttp://xian.qq.com/a/20171119/020510.htm http://img1.gtimg.com/xian/pics/hv1/204/241/2250/146367909.jpg020171119020923 P "_blank" href="http://xian.qq.com/dc_column_article/TagsList.htm?tags=%E8%B1%86%E8%85%90">豆腐
營業用抽油煙機512F59CA568BB2D0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